巨头集体遭遇业绩阵痛,在争议中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将何去何从?

最后更新于:2024-11-05 13:43:51

预制菜产业遭遇困境了,这从几家行业有代表性的以预制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财报上就可见一斑。

10月28日,据安井食品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安井食品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77亿元,同比增长7.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7亿元,同比下降6.65%。具体到今年第三季度,安井食品实现营收35.33亿元,同比增加4.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4亿元,同比下降36.76%。

截至筷玩思维(www.kwthink.cn)发稿,安井食品股价为87.85元/股,换手率1.02%,市盈(TTM)为18.37,市值257.86亿元。

10月28日,据春雪食品(行业领先的鸡肉调理食品加工企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04亿元,同比下降13.93%;归母净利润238.45万元,同比下降88.64%;扣非净利润亏损95.6万元,上年同期盈利1074.97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67.02万元,同比下降67.03%;报告期内,春雪食品基本每股收益为0.01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22%。

此外,2024年1-9月,公司净现金流为-5197.45万元,同比下滑105.1%,其中,经营性现金流5167.02万元,投资性现金流-1.22亿元,融资性现金流1248.04万元。

截至筷玩思维发稿,春雪食品股价为8.76元/股,换手率1.1%,市盈(TTM)为亏损,市值17.54亿元。

10月28日,据国联水产(水产食品预制菜)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0.13亿元,同比减少24.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7955.9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9509.85万元,基本每股亏损为0.07元。

截至筷玩思维发稿,国联水产股价为3.99元/股,换手率8.11%,市盈(TTM)为亏损,市值45.01亿元。

10月29日,据味知香(“预制菜第一股”)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味知香前三季度营收为5.11亿元,同比下降1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72.45万元,同比下降36.83%。具体到今年第三季度,味知香实现营收1.8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9.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43.54万元,同比下降21.81%。

截至筷玩思维发稿,味知香股价为21.04元/股,换手率0.47%,市盈(TTM)为30.25,市值29.02亿元。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面向B端(安井食品等)或者C端(味知香等)的预制菜企业都出现了一定的经营困境,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预制菜产业的普遍现状。

之所以各大预制菜企业业绩出现下滑,首先是因为B端餐企目前的经营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整个C端消费者谈预制菜色变,整个餐饮业今年已经出现多个餐企深陷预制菜风波的热搜舆论事件,为此,主打猛火现炒、拒绝预制菜成为一批餐企获客的新标签。其次是预制菜产业鱼龙混杂,产品口味、食品安全等存在诸多问题。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个别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遭到曝光,这一事件掀起了全民对预制菜的强烈关注。

就在这几天,山姆会员店菜品被质疑保质期“阴阳标签”,69.9元的卤水拼盘竟然是冷冻预制菜。

媒体曝光后,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于10月30日启动对山姆超市这一批“冷冻卤菜”的质量抽检程序,明确要求山姆超市将这批带有正反标签的卤菜拼盘全部下架,且对冷鲜熟食的标签问题进行限期整改,以确保标签的明显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消费者。

巨头集体遭遇业绩阵痛,在争议中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将何去何从?

预制菜产业接下来应该如何扭转颓势?预制菜产业和餐饮业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预制菜产业还能否成为主流市场?

今天有很多中餐厅变成了预制菜餐厅

顾客就餐吃到的都是预制菜,这还能叫餐厅吗?或许这不是太大问题,但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餐饮好像非常“热衷”于预制菜。

PS:本篇文章谈及的预制菜包括料理包、净菜等,泛指一切预处理菜品,包括复热、即食、冷食类工业餐饮食品。

是不是餐厅不重要,经济嘛,当然是胜者为王,从跨国企业→全国连锁→区域连锁→省级连锁→地方连锁再到个体户品牌,这是一条以体量、知名度为先的鄙视链,当老板们看到赛百味、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等跨国餐饮企业就是用“标准化预制菜供应链”的方法做大的,他们突发奇想,或许也可以让中餐预制菜化。

1)、预制菜两步棋的第一步2B:让餐饮人省心,干掉厨师,让餐厅丧失餐饮权力

有想法就有执行,第一步,就是通过供应链+中央工厂的形式干掉砧板切配、洗菜阿姨这些杂工岗位。中央工厂接入餐饮供应链,起初只是干着一些粗活,如清洗、切配、焯水、腌制、分装、封装;再之后中央工厂进阶为中央厨房,品牌方甚至可以在中央厨房把菜做熟,如梅菜扣肉、卤肉等菜品,这时候,大多餐饮门店的大厨都可以被下岗。

来看市场方面,早在2015年,一些人均100元左右的港式餐厅就已经实现了90%以上的菜品央厨化,直到2024年,门店100%央厨化的“餐厅”也比比皆是,比如纯外卖品牌就是在干这个事儿(没有厨师的门店或许也称不上是餐厅)。

米村拌饭也是预制菜极致化的典型品牌,这家企业丝毫不避讳自己用预制菜,甚至当着顾客的面儿撕开料包......

为什么会冒出那么多100%央厨化的“餐厅”?预制菜为什么会成为看不见的主流?

2)、预制菜两步棋的第二步2C:让预制菜无处不在,全方位培养顾客吃预制菜习惯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认知,其一是餐饮央厨解决方案的开放,比如眉州东坡的王家渡食品、西贝的贾国龙功夫菜、海底捞的颐海国际,这些餐饮品牌不仅解决了自己门店的预制菜服务,更在向其它餐饮品牌、零售端提供预制菜产品,包括杏花楼、新雅粤菜馆、广州酒家、吉野家等餐饮品牌也早早加入了该战场。

通过以自有供应链为基础,将品牌中央厨房和预制菜服务的能力外包出去(扩大销售面),这背后也可见预制菜市场的产能过剩。

其二是第三方供应链企业提供的预制菜服务,千味央厨就是一个典型,它不仅向餐饮企业提供预制菜(主要是冻品),也向零售渠道销售预制菜产品(包括巴比馒头)。这一领域也是速冻巨头的必争之地,如三全、思念、安井、惠发等都是从冻品延伸到预制菜,当然主要也是以冻品为主,且这多家品牌的产品未见明显的差异化。

在冻品之外,一些水产供应链也加入了预制菜领域,如盖世食品,它主要以即食海鲜之类的小凉菜为主。此外,双汇、金锣、雨润等食品企业也进入了预制菜行业,产品如梅菜扣肉之类的标准化产品,同样未见差异化。

其三是专门类的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馋匪、蒸烩煮等品牌,除了馋匪偏向于零食类(串串),其余均意图覆盖一日三餐的全餐饮场景,由于走的是大而全的路线,这些品牌也未构建知名、核心的主力产品。

其四是从自有线下门店/自有平台切入的第三方企业,如盒马工坊、叮咚买菜。以叮咚买菜为例,它以自有工厂和外包两条腿并行,试图以牛排、沙拉、小龙虾、羊蝎子等高品质产品打动客群(当然也走了高价格路线)。

通过预制菜这类工业化解决方案,它使得今天餐饮人的创业门槛、从业逼格都大幅降低。不会做菜也没关系,反正选个“好位置”就可以开一家餐厅,一些预制菜企业甚至可以为餐饮小白提供选址、管理、营销等“战略解决方案”。

总之,预制菜如此泛滥,它确实是给出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老板,无论对之的态度是接受还是拒绝,甚至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总有一款预制菜适合你。

大竞争之下,预制菜没有差异化,甚至也不需要差异化?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投资人问一个预制菜品牌,“你的差异化和优势是什么?”

该品牌回答,我们发展快、产品全且有自有工厂和研发,目前谈下了XX家餐饮品牌,也已经进入了京东、天猫,虽然短期销量未达预期,但超过了XX家竞争对手,未来前景可观,疫情推动了需求,我们提供速食、即食、冷食、复热等全产品解决方案,再对比美国、日本,从发展窗口的先见之明可见,这是一个增长中的大市场,中餐市场大有可为……

上述潜台词是:我们没有差异化,也不需要差异化,甚至这个品类也不会有差异化,但我们快、稳、准,投资人只需要做时间的朋友即可。

在另一边,有意向加盟商询问,“这个真能赚钱么?”

品牌方回答,为什么不能赚钱?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刚需,你可以囤货,不像餐厅有那么高的损耗,我们产品大而全,大家总得买速冻水饺、汤圆、包子吧?那买这些的时候再买一些鱼香肉丝、羊蝎子啥的,这叫购物车效应。再说,今天的年轻人懒、宅,买这些最方便,还可以实现他们做大厨的愿望;我们的产品和西贝、海底捞没什么不同,去餐厅吃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妥妥的大市场,甚至你也可以一边开店、一边做销售,把产品卖给食堂、小餐厅,赚钱路子多的很……

且不论以上的思维是否合理,我们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似乎预制菜企业把预制菜当成了一个必然的大趋势,甚至有些预制菜企业将之做成了“信仰化”的倾向。

信仰大多具有排斥性,比如我的信奉才是真理,而其它信仰全是歪门邪道,当大多预制菜企业把预制菜作为餐饮业发展的解决方案,将那些手工厨师视为旧时代餐饮的标签,这确实有信仰化的味道。

为什么会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显然,这背后可见预制菜的弱势。

回到20世纪的美国,那些年薪百万美刀的高级打工仔在午餐时也能啃着速食三文治来解决餐饮需求,似乎底层人民也应该顺应这种风潮,包括在日本,大多总裁的午晚餐都可以吃着没有灵魂的、从工厂运出来的饭团,总裁的小弟们哪里敢出去闻锅汽。

甚至20世纪的老美在广告界还大肆宣扬食品不应该追求味道,而应该追求所谓的科学健康、营养,其解决方案居然是添加剂而不是倡导原生餐饮(不了解到底是不是添加剂企业做的广告)。

科学是一股力量,老美们甚至为此发动了宗教来洗脑,(法国)经济学家指出,通过降低人民在餐饮方面的期待,这可以让人将本应该投入餐饮的钱投到买车、买房、娱乐等领域,此外,快餐经济也可以让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以产生更高的工业经济价值。

为什么中餐需要推行预制菜?资本给出了答案:要快速开店、开更多的店、降本增效、做出好看的账单赶紧IPO。从业者指出,资本才不管你吃得好不好,更不管你吃得是否营养,他们要门店快速赚钱,要讲究翻台率和利润率,巴不得顾客擦完嘴就赶紧走人。在这种语境下,预制菜当然是极好的解决方案。

被捅破了的预制菜,还能否成为真主流?

有从业者指出,预制菜走C端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做法,它在还未成熟的时候就把预制菜的泡沫捅破了。中国人有食鲜的餐饮文化,当他看到一份冻了好久又反复加热的菜品,大多数人是不能接受的。而为了达到味道方面的刺激,一些预制菜产品加入了大量的添加剂、高油、高糖、重口味,在技术还没成熟的时候卖给C端,这看起来就是把预制菜的遮羞布扯开了。

在预制菜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它应该借着餐饮化去弥补这样的技术缺陷,而不是将餐饮店变成零售店,没有了餐饮技术的真诚,餐饮零售是很难做起来的。比如西贝的功夫菜折腾好久终于还是回归餐饮,海底捞的预制菜子品牌即使走超低价路线也未发展成明星品牌。

一些预制菜品牌有过这样的设想,比如不会做饭的小A想要请客,想着家宴才是最高级的宴请,于是买了一堆预制菜,大家其乐融融完成了宴请(这个理想最早是美国工业商人提出的)。美国饮食评论家确实试过用预制菜来招待家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你骗得过味蕾,却骗不了你的胃”,他指出,用预制菜来宴请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体验。

巨头集体遭遇业绩阵痛,在争议中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将何去何从?

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骗不过我们的胃,更骗不了我们的心,没有人愿意去一家厨师是微波炉的假餐厅,更不接受友人用预制菜来充当宴请,这既没水平,更没有诚意。

在今天的零售渠道,无数预制菜品牌都是B端、C端同步运营,品牌方既给其它餐厅提供产品,更向顾客分销或者直销,全聚德、老诚一锅、眉州东坡、贾国龙、小梅园、大董……这些品牌有些推出了门店售卖的产品,有些推出了门店都没有的其它餐饮产品,甚至调味品企业、冻品企业、水产企业等都进入了预制菜赛道,生怕晚了分不到蛋糕。

如此大密集的企业进入,可见整个预制菜根本毫无壁垒可言,大家都生产着一样的产品,打着认知战、品牌战、价格战、渠道战,有网友评论,“都是二鬼子,没有一个是主人,这是行业的悲哀”。

在资本和第三方企业持续入局,再加上餐饮品牌们的共同发力下,预制菜已经是主流的热门赛道了,但这条赛道还有多少生机,这或许才是真痛点。

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餐饮市场出现一批“反预制菜”商家,在店里立起“拒绝预制菜”或内容相似牌子,并将“猛火现炒”、“新鲜食材”作为吸引顾客的卖点,一批烟火气十足的餐厅开始走红。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筷玩思维本篇文章并不是在否定预制菜的大市场,我们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在预制菜的技术和发展模式未成熟之前,它被仓促推向市场是否合理?这是值得反思的。

正如之前高唱人造肉的品牌今天也未获得任何的认知成功,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在饥饿时认为自己需要去吃人造肉,那么会有人心心念念非要去吃预制菜吗?预制菜能带来饮食方面的幸福和享受吗?或许能不能不是问题,如何带来才是大问题。

甚至之前认为预制菜可以干掉厨师的设想也是不合理的,在预制菜技术还有缺陷的情况下,预制菜需要和厨师打好配合,即使有工业化、标准化的餐饮解决方案,但餐饮业应该有餐饮技术做底子,一味工业化只会让餐厅失去味道。至于预制菜是否要走C端,这个钱到底挣不挣,这不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更是格局和智商的问题。

总之,在饮食道德的范畴下,我们要把顾客当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需要被各种“工业营养物质”喂饱的“牲口”。

至于在预制菜市场未定、甚至略微饱和的情况下,盒马工坊、叮咚买菜这类高品质的差异化能否打动市场,其投入产出比是否为正,这同样需要时间来验证。

餐饮业的产品已经够多了,预制菜的产品更是泛滥,在这样的情形下,餐饮消费需要的永远不是产品,餐饮业、食品业目前更不缺乏产品,行业缺乏的是从业者对于赛道及需求的人性化理解。

所以,预制菜赛道最大的问题不是做不做,而是怎么做,毕竟不是所有的中餐都可以被“预制菜化”,从业者需要评估中国餐饮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单单从我可以提供什么来考虑,甚至到预制菜的理念是什么,它的价值和定位是什么,预制菜如何与餐饮打好配合,这些或许才是需要思考的真问题。

 

本文转载自筷玩思维,记者:李春婷